在传统文化里 -读书人总绕不开一个词—“出仕”。根据相关研究, 这两个字看似好懂~却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志士的理想同抱负。有人觉得出仕就是当官;说真的这说法只说对了一半。
古时候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穿上绯色官袍,在衙门里处理公务。可要真问起他们为何事非得出仕;答案往往比想象中头绪多得多!
说到出仕到底何事意思、咱们得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器铭文说起!那时候的“仕”字跟着“士”字是相通的。特指卿士这类贵族阶层。能佩戴玉组佩的卿士们。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既要帮诸侯处理政务、又要负责祭祀占卜。
就像《诗经》里记载的“维此良人以。的身份式谷” -说的就是这些卿士怎么样辅佐君主。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兴起 -平民子弟才有机会通过学问改变命运。这时候“出仕”才真正当上跨越阶层的通道。
科举制度兴起后;出仕的门槛看似降低了。实则藏着不少门道。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金榜题名的狂喜写得活灵活现。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进士和第后还要经过吏部铨选- 考身言书判四项- 有人考了十几年都没能正式授官。
宋代有个叫柳永的词人虽说如此才名满天下~却由于皇帝不喜欢他填的艳词,只能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勾栏瓦舍里蹉跎岁月。
其实到了明清时期、出仕的路子更讲究步骤。
江南才子唐伯虎乡试中解元后,本打算连中三元~结果却在会试时卷入科场舞弊案;从此和仕途绝缘。反倒是他的好友文徵明,十试不第后靠举荐入仕~一言以蔽之官至翰林待诏。
这让人想到《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荒唐场景背后,藏着多少读书人的辛酸。
当时民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道尽了科举路上的艰难。
如今说起出仕做官;狠多人最开始想到公务员考试。某位连续五年参考的考生自嘲是“考碗族”,每年国考当天都要穿红袜子图吉利。去年某的城管岗位两万人竞争三个名额的新闻- 让人想起《围城》里那句“城里的人想出去- 城外的人想进来”。但现代出仕早已不限于体制内 -有位互联网大厂的90后高管说得实在:“管理上万人的团队~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这不就是新时代的出仕吗?!”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古时候清官离任时百姓“脱靴立碑”- 这时候好干部调任时群众含泪相送。这种穿越时空的感动;道出了出仕做官的真谛。去年在扶贫攻坚中牺牲的黄文秀书记 -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贫困户的家长里短 -她用生命诠释了“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含义!反观某些“躺平式干部”;上班摸鱼、下班跑得比谁都快 -把出仕当成了混日子的铁饭碗。
出仕做官这件事;说到底考验的是初心跟定力。关键问题在于什么?
北宋名臣包拯留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的家训~至今还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警醒后人。
明代海瑞抬着棺材进谏的壮举;尽管被某些人笑作迂腐。倒是为仕途树立了精神标杆。最近有位县委书记在直播带货时翻车- 事后坦诚道歉并改进工作方式~这种知错能改的方法,估计正是新时代出仕者该有的担当。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望~出仕的内涵始终在变跟不变中寻找平衡!变的是选拔方式- 从察举到科举在到公考;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本质。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俚语。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有位老信访干部得好:“把群众来信当作家书;把百姓小事当作大事、这才是出仕做官的本分。
”这话朴实- 倒是道出了千年未变的为官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