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喜欢孤独,却又是群居生物,翻开甲骨文中的“蜀”字,会发现它最初画的是一条肉乎乎的大虫子——很扎眼的眼睛配上蜷曲的身子 -活脱脱是条野蚕的模样。古人用网兜包裹住这种活物;大概是因为野蚕吐丝的特性太引人注目了。在《诗经》里就有“蜎蜎者蜀”的句子;说的就是这种蠕动的桑蚕...不过有趣的是这条“虫”后来居然成了四川的标记;在这中间藏着不少历史玄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那双凸出眼眶的眼睛- 可不正像甲骨文里“蜀”字重视的大眼特征?!考古学家推测,这种眼睛崇拜也许就是古蜀人选择“蜀”成为族群符号的原因。
老实讲~元前316年发生的故事,彻底改变了“蜀”的命运...当秦军铁骑踏破成都城门.古蜀国末了一个王朝开明氏陨落,但“蜀”这个名称反而被胜利者保留下来。
秦人设立蜀郡.把成都平原纳入中心地方版图 从此“蜀”从自立王国变成了地理标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 蜀地变身为“天府之国”,司马迁在《史记》的流传详细人心。
今天的四川人依然以“蜀”为荣、这个字早已跳出了行政区划的范畴!走在宽窄巷子里- 蜀绣艺人指尖翻飞的金丝银线、茶馆里飘出的川剧高腔,甚至火锅里翻滚的花椒海椒,都是“蜀”文化的现代表达。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018年三星堆新发现的金面具残片 -在次引发咱们对古蜀文明的热议——那些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纹饰,不正暗合了“蜀”字里包裹生命的意象?
从蚕丛教民养蚕到现代科技城崛起,“蜀”始终在传统同现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
我跟你讲,游客站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上看着岷江水被一分为二灌溉成都平原时也许能更深刻理解“蜀”的内涵。这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李冰当年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开凿玉垒山。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精神;至今仍在四川人的血脉里流淌。从古蜀道上的马蹄声声.到成渝高铁的飞驰电掣~“蜀”始终在连接着盆地内外。就像它字形里那个带孔的网罩~既守护着特别的地域文化,又保持着对外交流的窗口。你有什么补充?!